关注我们

王昌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22-09-10

工作室简介


        一、王昌俊教授简介


王昌俊-1.jpg


        中共党员,教授、主任中医师,永乐高ylg官网首席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老年病)诊疗中心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南粤最美中医”、“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


        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药工作30余年。擅长各类肿瘤的中医治疗、老年疾病的综合治疗和内科疑难病症的辨证诊疗。


        学术兼职:世界中医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党的工作小组副组长,老年病分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务副会长、肿瘤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肿瘤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委员、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副会长,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委员、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评委;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江苏、江西、山东、四川、深圳等省市科技评审专家。《中药材》、《环球中医药》和《中国现代医生》等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州市民生科技重大项目1项、科技新星计划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6部。荣获教育部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二、工作室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介绍


        王昌俊工作室由学术继承人黄旭晖负责,主要成员有黄旭晖、林举择、谭为、于云红、杜玉、兰小和、陈小凯、文鹏程等。目前工作室成员共有8人,其中广东省名中医师承学术继承人2名,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最高学位博士3名、硕士5名、本科1名。


        (一)工作室负责人:黄旭晖


黄旭晖-1.jpg


        黄旭晖,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首批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学术继承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访问学者,从事中医内科医疗、科研工作近20年,师承广东省名中医黄松柏主任及王昌俊主任,擅长于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和老年疾病。


        主持并完成省中管局课题3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省中管局3项。作为编委参与编写出版专著4本,包括《岭南老年病防治新进展》、《岭南名中医经验传承与实验研究》等,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10余篇。目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贴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等。

 

        (二)工作室主要成员简介


        1. 林举择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擅长恶性肿瘤的中医综合防治、指导个体化中医体质辨证养生和食疗。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肿瘤专家林丽珠教授。2012年入室有“岭南汤王”之称的佘自强教授门下,有幸成为关门弟子和主要学术继承人。2014年有幸成为广东省名中医王昌俊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之一,在内科疑难杂症和恶性肿瘤的中医药诊治上颇有收获。持省中管局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省级科研课题6项。在《Oncology Letters》、《Cancer Biotherapy and Radiopharmaceuticals》、《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SCI和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儿童食疗汤谱》、《看节气喝靓汤-春季篇》、《看节气喝靓汤-夏季篇》、《看节气喝靓汤-秋季篇》和《看节气喝靓汤-冬季篇》等著作。


        兼任福建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肿瘤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理事;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副会长。

 

        2. 谭为


谭为-1.jpg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本科专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学双专业、硕士专业药理学、博士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师从广东省名中医罗仁教授、王昌俊教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癌症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级课题多项,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副主编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改革教材《中医学基础》;参编“十三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中医内科学》,参编其他专著多部。


        主要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中医综合治疗、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对慢性咳嗽、头晕、头痛、便秘、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疼痛、失眠、水肿等病症有丰富经验。

 

        3. 于云红


于云红-1.jpg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治医师,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师从广东省名中医谢炜教授、“正天丸”发明者、全国名中医陈宝田教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工作,师从广东省名中医刘和强主任、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王昌俊教授。主要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失眠、老年病及综合体质调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永乐高ylg官网院内课题1项。在《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Neuroinflammation》、《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岭南老年病防治新进展》。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名医研究


        一、流派渊源


        曾祖父王家錱,自幼聪颖好学。恩施名医向新玉授以《景岳全书》,又在族弟王荣篁辅导下,自学《黄帝内经》、王叔和《脉经》、李时珍《四诊发明》、《瀕湖脉学》、《本草纲目》,以及《雷公炮制药性赋》、《重校汤头歌括》、《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等,行医数十年,屡奏显效,因而名振恩施城。祖父王世琼承传中医兼塾师。父亲王寿禅参师张懋荣,承传家学。1962年参加湖北省考试,取得出师证。1980年经省卫生厅考核,选拔为中医师,1987年晋升为主治中医师。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医学三字经,讲述一些草药知识和急救故事。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立下了做一个好医生愿望。1981年高考第一志愿报考恩施医专中医专业,深得湖北知名中医赵昌基和赵敬华的影响,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中医基础。在恩施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实习期间跟师全国人大代表向吉昌老中医。从恩施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恩施市双河卫生院、太阳卫生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89年考取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师从著名中医内科杂病专家吕继端先生,1992年毕业后留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工作,1994年1月晋升主治医师。1995年考取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中医肿瘤大家钱伯文教授,1998年毕业到广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工作,1999年12月晋升副主任中医师,2003年12月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又跟随脾胃病专家名中医许鑫梅、刘友章教授学习,2004年12月晋升主任中医师。2006年1月起在永乐高ylg官网中医科工作。通过长期摸索学习,反复临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他从事一线临床工作三十余年,虚心向老医生、老专家求教问道,勤学不怠,广采博收,勇于创新,接触了大量疑难杂症,挽救了众多急危重证患者,深受病人好评以及同事的钦佩。


        (一)师承前贤、传承经验、注重实践,凝练独到中医临床思路


        王昌俊教授注重师承前贤。他先后师从名中医吕继端、钱伯文教授,后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又跟随名中医许鑫梅、刘友章教授学习。他认为跟师首先要学习各位老专家高尚的医德医风,能否成就精湛高超的中医治疗技术,取决于有没有高尚的医德。他勤学不怠,广采博收,反复实践,将老专家的学术经验充分继承发扬。如吕继端教授治疗顽固性头痛及痹症、钱伯文教授治疗肝癌、许鑫梅、刘友章教授治疗胃肠病的经验,他都反复学习,加以总结,深入研究其内涵,融汇贯通,最后为我所用。


        王昌俊教授注重实践。他认为,任何理论知识的根源均来自实践,中医临证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临床实践。无论是熟读经典、学习专著、通读个案还是跟师学习,都是领略别人的经验,而将他人学术经验变成自己理论,为我所用,就要反复将之用于临床实践,并及时总结升华,如此方可融汇贯通,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王昌俊教授治疗老年病、恶性肿瘤的理念均是在学习恩师们的学术思想,传承名家经验,再经过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反复推敲,最终才凝练成独居特色的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及老年病的临床思路。


        (二)传承经典、熟读百家、聚焦前沿,总结独特中医辨治理念


        王昌俊教授注重传承经典,构筑扎实的中医基础。他认为先贤中医经典著作为医学之宗、理论基石,对于其应熟读精研全文,反复推敲,充分掌握、吸收其精华。经典著作是临证应用的源头与基石,打扎实基础后,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才能应对自如。所以从医几十年,他精研经方,在反复的研读中凝练出新的治病理念,通过细致对《伤寒论》经方的考析及理论研究,在治疗疑难重症时,常常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或单用经方加减,或采用经方与时方结合,或联用经方,辨证精确,用之得当,效如梓鼓。


        王昌俊教授认为熟读各家学说的代表性专论、专著,如补土派《脾胃论》、滋阴派《丹溪心法》、火神派《医法圆通》等著作,能够比较系统的学习前人对于疾病某一方面的经典经验,开阔思维,将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再通过阅读优秀现代医学刊物紧跟专科学术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以中医经典著作为基础,学习各家学说、医话医案,聚焦专科学术发展前沿,王教授从中凝练具有个人见解的独到临床思路,如“促瘤休眠”理论,“治理内环境治疗恶性肿瘤”理念、“辨证+辨病+辨症治疗”原则等。

 

        二、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一)辨治肿瘤的学术思想与经验

        1.提出“促瘤休眠”理论,倡导“带瘤生存”

        1.1 “促瘤休眠”、“带瘤生存”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

        许多证据表明,肿瘤的发生是机体内环境失衡,使到细胞的基因及生长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结果,它不纯粹是一个形态学实体,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肿瘤定义为是一种像高血压病、糖尿病一样的可控的慢性疾病。从“绝症”到“根治”到“可控的慢性疾病”,现代肿瘤的治疗理念出现了重要转变。而这种“可控的慢性疾病”的观念与中医“促瘤休眠”、“带瘤生存”理念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肿瘤休眠”是指在对原发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或治疗后,仍具有增殖潜能的微量肿瘤细胞仍存在于患者体内,既没有被机体清除,也没有增殖生长,但这些肿瘤细胞可在一定时间后再次发生增殖,从而导致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目前研究发现,肿瘤休眠的发生或激活主要与三个主要因素密切相关:免疫监视、诱导信号转导通路和血管休眠机制。肿瘤休眠现象已在临床观察和研究中多次被发现和证实。


        在从事肿瘤研究之初,王昌俊教授就提出了“促瘤休眠”的观点,对于部分肿瘤病人倡导“带瘤生存”。在肿瘤的治疗上,中医不是追求特异性对抗肿瘤的方法,使肿瘤缩小或消失,而是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治疗优势,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为治疗宗旨,使正邪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促进肿瘤细胞休眠,实现人瘤共存的“带瘤生存”的状态。


        王昌俊教授认为,肿瘤是正气亏虚,全身脏腑之毒结于局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全身性的系统疾病,要以整体观念看待。局部治疗可能使肿块快速消退,但单纯局部治疗也可进一步耗伤人体正气,身体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肿瘤的再次复发转移。此时通过中医药治疗纠正机体邪正失衡的状态,拨乱反正,维持邪正双方动态平衡,使癌瘤与机体和平共处,延缓疾病的进展,病人处于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获得了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是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中医临床治疗策略。


        1.2 “促瘤休眠”、“带瘤生存”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

        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系统疾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在机体正气亏虚中,邪毒肆虐侵凌。虚者主要表现为脾肾亏虚、气血亏虚,实者表现为“痰”、“瘀”、“毒”交结,故要达到“促瘤休眠”、“带瘤生存”的目的,临床治疗上应攻补兼施,以攻为主,兼顾扶正。


        王昌俊教授认为,肿瘤的病因概括起来主要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为感受六淫、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内因为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亏损,而形成气滞、痰凝、血瘀、热结等病理状态,最后促使邪毒聚结成块而产生肿瘤。一方面,正虚导致邪实,而另一方面,邪实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因而在中医治疗上,应“时刻不忘癌”,注意“祛邪”贯穿始终,达到攻邪以安正。结合不同肿瘤的病理特点和脏腑辨证,将攻邪之法分为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除痰散结法和以毒攻毒法等。


        王昌俊教授也注重扶正之法的应用。扶正之法可扶助人体的正气,调节阴阳气血,提高免疫力,控制肿瘤的发展。临证运用时,应辨清气血阴阳盛衰和虚损之脏腑,并把握脏腑间相互关系。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重点在于补益调理脾肾二脏。要运用好补益各法,还要注意补益药的偏颇,补气补阳不能过于温燥而伤阴津,补阴养血勿过于滋腻而滞碍脾胃。同时,要注意切不可认为扶正就是“补”而滥用补剂,且扶正不宜太过,以免闭门留寇,导致邪气炽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注意扶助正气不限于补,所有有助于正气恢复的方法,如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也是扶正。


        “促瘤休眠”、“带瘤生存”学术思想体现了王昌俊教授中医治疗肿瘤的务实态度。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将肿瘤论述为可控性疾病,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的观念逐渐被人接受。目前“带瘤生存”的理念已成为中西医肿瘤学界的一个广泛共识。这从客观上推动了肿瘤治疗策略的转变,将肿瘤以往的“过度治疗”加以摒弃,促进了肿瘤的合理化和人性化治疗,在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保持了病人良好的生活质量。


        2.“治理内环境治疗恶性肿瘤”理论

        人体具有非常复杂而严密的免疫防御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形成了免疫内环境。免疫内环境与肿瘤细胞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机体内环境可以有效监视肿瘤,产生肿瘤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但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对自身表面抗原的修饰及改变肿瘤组织周围的微环境来逃避机体的免疫识别与攻击。


        王昌俊教授认为,人体细胞的复制增殖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变异。而变异的肿瘤细胞如能及时得到机体内环境的清理,就不会形成肿瘤组织。此时,肿瘤细胞犹如种子,机体内环境犹如土壤。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取决于土壤的环境是否适合种子的生长。因而,内环境紊乱是形成肿瘤的根本原因,治理内环境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医药扶正祛邪,调节机体内环境,使之不适宜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特色思路之一。


        3.肿瘤治疗上的“辨证+辨病+辨症治疗”原则及应用

        王昌俊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核心与精髓,只有辨证准确,中医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但在肿瘤的治疗中,辨证论治同样存在其局限性,因为在临证过程中不免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如某些患者发病早期,由于患者临床无任何表现而缺乏自觉症状,应用传统辨证方法进行诊治往往较困难。此时,通过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对临床疾病作出诊断,即所谓“辨病”,可弥补此方面不足。


        王昌俊教授提倡中西医结合,宏观、微观辨证相融合,以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扩大深化中医诊断、辨证的视野,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西为中用。他认为,“辨病”也属于辨证的范畴,属于一种“四诊”方法的现代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辨病”只是从单一局部角度的一种分析判断,还需结合其他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果单纯进行“辨病”,造成某些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套用,不但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可能会造成病情恶化。


        王昌俊教授提出“辨证+辨病+辨症治疗”原则抗肿瘤,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性质、肿瘤发病部位和肿瘤细胞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再加上对症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如病理类型是鳞癌的患者,往往热毒炽盛,可根据情况选用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的抗肿瘤中药,病理类型是腺癌的患者,往往痰湿内蕴,可根据情况选用生半夏、薏苡仁等化痰祛湿的抗肿瘤中药。


        (二)辨治老年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


        1.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暂不可避免。王昌俊教授认为,中医对于抗衰老的养生以及对老年病的诊治目标不仅仅是延长寿命和延缓衰老,更重要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纠正外界不良因素引起或加速的病理性衰老,以维护机体脏器功能相对正常,保持内外环境相对平衡,尽可能安享天年,这就是“健康老龄化”的概念。


        2.认为“虚”、“痰”、“瘀”是老年生理、病理的主要特点

        王昌俊教授认为,老年人是“残阴残阳之身”,而心、脾、肾是衰老的中心,主要体现在老年人五脏日虚、易感外邪、易伤七情和易生积滞四个方面。此外,老年人也可能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但这可能是一种低水平的阴阳平衡,即阴阳均相对不足的状态。用现代医学解释,老年人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随龄退化,代偿、储备功能减退,即代偿力和耐受力差,内环境稳定能力减退,免疫功能减退,组织损伤修复能力减退,基础代谢率下降、合成代谢率低、分解代谢增高。


        老年病总体而言,基本离不开“虚”。所谓“虚”,是指以正气不足、五脏六腑总体机能衰退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但老年病的病理错综复杂,其虚又不是纯虚,而是虚中有实。这里的“实”,是指老年人体内的病理代谢产物,常见痰和瘀。王教授强调,这种虚中夹实,多瘀多痰为患,疾病易传易变,阴阳耗竭易枯是老年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对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常常起着重要作用。


        3.强调老年人患病的特殊性和老年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老年病患病率高且临床常见,经多年临证实践,王教授总结道,老年人发病容易、起病隐袭、自觉症状不典型,甚则无症状;同种老年病可能发病症状迥异,且病程进展快、易并发多脏器衰竭,病死率高;常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夹杂为病;医者常辨别生理性老化及病理性改变不易;治病过程易患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且药物常既治疗疾病又同时影响其他病情;老年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康复缓慢,患者和医护都要立足“打持久战”的心态。


        4.强调要“用哲学思想看待老年病,用中医思维治疗老年病”

        老年患者多种疾病共存,治疗矛盾多,处理难度大。所以王昌俊教授认为诊治老年病有其特殊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用哲学思想看待老年病,用中医思维治疗老年病。


        4.1用哲学思想看待老年病

        人是有思想的,病也是有思想的。思想源于哲学又隶属哲学,所以要用思想看病,哲学看病。王教授剖析到,临证实践中,要用哲学的唯物辩证观,系统、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王昌俊教授提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绝大多数静态的、单因素的分析方法并不能解决目前医学面临的所有问题,要想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对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整体的综合,即在分析基础上“重构”整体。如果我们人为地割裂了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符合人体由自身性质决定的生命活动的,因此用于整体的综合,必然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对于老年病的研究,王教授认为必须从动态着眼,揭示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机体各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并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全面的控制。因此,治疗老年病,医者一要有高度的战略思维能力。这是老年科医生必备的首要条件,要具有全局性的眼光和敏锐的预见性。二要集中力量,找准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三要把握基本矛盾,一切围绕基本(根本)矛盾。同时要处理好治标(主要矛盾)与治本(基本矛盾)的关系,既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笼统,又要避免标本倒置的错误。


        4.2用中医思维治疗老年病

        中医治疗老年病最为关键且最具特点的过程在于诊治老年病的中医思维运用过程。王教授强调这个中医思维最重要的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医者要顺应天人的自然,做整体思考,不能单凭检查结果治病,切忌陷入专科局限思想,有急功近利思想。


        5.老年病中医治疗经验撷英

        5.1纯补无益,兼补为规

        老年人阴阳气血渐衰,既易因虚致病,又易因病致虚,又或患病后虚中夹实。其诊治最重要的是顾护老年患者阴阳俱虚,气血俱衰,脏腑功能低下的生理特点。所以王教授治疗老年病采用“兼补为规”的治则,补益有度、补益有时,且注意补宜避峻就缓、补免滞气壅中。


        5.2用药平和缓攻

        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曰:“病有必欲服药者,和平之品甚多,尽可施治”。老年人血气痞涩,多瘀为患,且瘀积既成又易与体内其他邪气互结为患,致使病邪胶结难解,疾病缠绵难愈。故王教授临证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用药一般不像治疗年轻人一样猛打猛攻,反而像儿科用药一样,仅使用常规剂量的1/3或1/2。此外,还特别注重疏通血脉,常选用平和缓攻之品,如三七、鸡血藤、丹参、赤芍、牡丹皮、姜黄、益母草、当归、川芎等。


        5.3谨慎服药,味少力专

        老年患者常多系统、多脏腑合病,且又互相影响。而西医治病容易陷入各系统、各脏腑专科各自为政的弊端和一叶障目的局限思维,往往重视“加法”而忽视了“减法”,患者每就诊多一个专科就要多服几种西药。而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或叠加的副作用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比所患疾病本身更可怕、更有害。故临证治病,王教授指出,治疗老年病用药必须谨慎和精当。并非老年病人所有不适,都要服药;有时病情越复杂,用药越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并且要时刻注意保护老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

 

        三、临床验方


        1.健脾化瘀方

        健脾化瘀方(由白术12g、莪术12g、佛手12g、茯苓20g、苦参20g、蛇舌草20g组成,共96克,曾用名960合剂、扶正抗癌方)集健脾益胃、化瘀散结、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于一体,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健脾化瘀方在临床上对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确切的作用,且发现该方能通过改变机体细胞因子含量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健脾化瘀方在抑制肝癌的基础研究如下:

        ①健脾化瘀方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健脾化瘀方含药血清能使肝癌细胞体积缩小、核裂解、细胞出泡,形成凋亡小体,DNA电泳呈典型的梯形表现,TUNEL标记率达64.12~70.02%。

        ②健脾化瘀方诱导肝癌细胞分化和逆转肝癌细胞恶性表型:健脾化瘀方含药血清能使肝癌细胞内cAMP显著升高,细胞分泌白蛋白显著增多,分泌甲胎蛋白显著减少。

        ③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健脾化瘀方能明显抑制微管蛋白聚合,抑制率为62.2%,作用和秋水仙碱相当。

        ④健脾化瘀方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小剂量的健脾化瘀方含药血清对肝癌SMMC 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 54.6%;中、高剂量的健脾化瘀方含药血清对BEL740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0.0%、36.1%。

        ⑤健脾化瘀方含药血清能抑制癌基因表达、增强抑癌基因表达:健脾化瘀方含药血清能使肝癌SMMC 7721细胞P53表达增加,而Bcl-2、Ras表达降低。

        ⑥健脾化瘀方抗大鼠肝癌作用:健脾化瘀方对大鼠Walker 256肉瘤组织埋入肝脏制成大鼠肝癌模型的抑瘤率为38.58%。

        ⑦健脾化瘀方剂抑制M2-TAMs浸润及TNF-α表达水平:健脾化瘀方减少M2-TAM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减少TNF-α的表达水平进而逆转肝癌细胞EMT及肿瘤干性。

        ⑧健脾化瘀方调控miR-602/RASSF1A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研究:健脾化瘀方可以通过下调miR-602的表达,上调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

 

        2. 丁芪止痛贴

        丁芪止痛贴是王昌俊教授临床根据癌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的中医理论,制定出益气养血、通络化瘀、温经止痛的中医治法,结合临床应用效果反馈,优化完善而成。丁芪止痛贴配方由丁香、冰片、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白附子、黄芪、鸡血藤、乳香、没药等中药制成,并进行了系列研究:

        ①丁芪止痛贴能增强曲马多和芬太尼对中重度肝癌性疼痛的镇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丁芪止痛贴组的VAS评分在治疗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显著低于常规止痛治疗组(p< 0.05)。常规止痛治疗组和丁芪止痛贴组患者的Karnofsky评分在第0天和第12天没有显著差异(p> 0.05)。第6天和第12天,丁芪止痛贴组和常规止痛治疗组的主要不良反应(恶心、便秘、头晕和头痛)和皮肤副作用(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无显著差异(p> 0.05)。

        ②丁芪止痛贴对轻度癌痛患者止痛效果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疗效相当。对于轻度癌痛患者,丁芪止痛贴组和塞来昔布组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对比无差异(p> 0.05)。

        ③丁芪止痛贴联合应用三阶梯止痛药物更能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减少癌性爆发痛(BTcP)发作频次,临床应用中未增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④丁芪止痛贴方可以改善完全弗氏佐剂(CFA)致痛小鼠疼痛行为学,能提高小鼠小鼠热缩足潜伏期(PWL)和降低足肿胀程度。与模型组相比,丁芪止痛贴能提高CFA致痛小鼠PWL(p<0.05)。与模型组相比,丁芪止痛贴能减轻CFA致痛小鼠足肿胀情况(p<0.05)。与模型组相比,丁芪止痛贴能降低小鼠致炎足软组织中IL-1β、IL-6、TNF-α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丁芪止痛贴能降低小鼠致炎足软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p<0.05)。


        相关研究报告:

        ①任艳.丁芪止痛贴治疗癌痛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及对CFA致痛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

        ②Changjun Wang (王昌俊), Wei Tan, Xuhui Huang, Tingting Fu, Juze Lin, Junmin Bu, Guojian Wei, Yu Du. Curative effect of Dingqi analgesic patch on cancer pain: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J].J Tradit Chin Med,2013, 33(2): 176-180.

 

        四、典型医案


        1.病案1

        邱某某,男,60岁,患者因“反复头晕头痛、肢体乏力2月余”就诊。患者于2个多月前开始出现头晕头痛,左侧肢体乏力,在外院检查提示右颞叶-外囊区占位,考虑脑胶质瘤可能性大,1周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仍觉头晕,严重时天旋地转,如坐舟船,头痛以阵发性胀痛为主。左侧肢体乏力,行走困难,短气自汗,口干,胃纳差,大便难解,睡眠不安,有梦,舌质暗红有瘀斑,苔黄厚,脉弦滑。中医诊断:脑瘤,证属:肝风内动、痰瘀阻络,治当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拟方:生半夏10g、赭石15g、郁金30g、北沙参30g、生地30g、胆南星30g、蜈蚣3g、僵蚕10g、黄连3g、紫苏叶10g、赤芍30g,钩藤30g、牡丹皮30g、守宫10g、牡蛎30g、茯苓30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二诊患者头晕头痛明显改善,大便畅通,可入睡,但仍多梦,左侧肢体仍乏力,但较前有所好转,舌脉同前,继续守方加减巩固治疗2月,患者头晕头痛基本消失,行走平稳,胃纳睡眠可,大便正常。


        按语:王教授认为,患者属中医“脑瘤”范畴,以肝肾亏虚,气阴不足为其本,风痰瘀毒为其标,因果交错,变生有形瘤疾。脑肿瘤的病理因素多为虚实夹杂。实者以痰瘀毒热为主,肝为风木之脏,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脑瘤又多表现风痰上扰的特点,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语謇、肢体偏瘫、尿黄便干等症状;虚者以肝肾不足为主,而见短气自汗、口干、胃纳差等症。针对这种发病特点,治疗当标本兼顾,祛邪扶正同施。故本例患者,考虑其肝肾不足,气阴不足,肝风内动,以北沙参、生地等滋养肝肾,赤芍、钩藤柔肝平肝。另一方面,考虑患者肾虚木郁,津凝液聚为痰,痰毒留滞,积于脑窍,以南星辛开走窜之力甚强,入肝经,祛风化痰,攻坚消结,尤擅“去上焦痰及眩晕”,与生半夏合用祛风化痰、软坚散结,而僵蚕、蜈蚣、守宫为虫类之品,化痰通络力强,尤擅治上窍头部之风痰,且能熄风止痉,更能增强南星、半夏之功。赭石可理气降逆通腑,引邪气下行,从大便分消,醒神开窍。诸药合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整个用药剖析来看,以祛邪为主,补虚为辅,祛邪中以祛风通络、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补虚以培补肝肾、益气养阴为主。

 

        2.病案2

        王某某,女,68岁,患者失眠10余年,加重半年余。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难以入睡,既往服用安眠药方能入睡,近半年服用安眠药亦难以入睡,甚则通宵不眠,疲乏,梦多,烦热感,易出汗,腰膝酸软,头晕心悸,健忘,口稍干不多饮,大便难解,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扰心神,治当补益肝肾、养阴清热安神,拟方:合欢皮15g、赤芍15g、熟地黄15g、北沙参30g、女贞子10g、百合15g、酸枣仁20g、山茱萸30g、牛膝30g、龙眼肉10g、浮小麦30g,黄连6g、甘草5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服药期间停用安眠药的情况下,可以入睡4小时,但仍多梦,不熟睡,易出汗,舌脉同前,守上方加磁石30g,牡蛎30g,再服14剂后夜间可入睡6小时,发梦及汗出减少,头晕心悸及腰膝酸软改善,继续守方巩固治疗。


        按语:王老师认为,患者失眠日久,耗伤阴血较重,至肝不藏魂,心不藏神,肺不藏魄,肾不藏相火,相火无所藏而上扰心神,心肝肺肾具虚,故服用安眠药亦难以入睡,甚则通宵不眠。故治疗应益肝血藏魂、滋肾阴、养心血、敛心气、摄肺魄并举,以合欢皮、百合、酸枣仁养心安神,北沙参、女贞子、山茱萸养肺肾之阴、龙眼肉、熟地黄补心肝之血,浮小麦益心气敛虚汗,黄连除烦热,以久病有瘀,酌加赤芍牛膝化瘀通络,同时又能生新血。患者初诊后睡眠改善,但仍不能熟睡,考虑虚阳躁动,上扰心神。在原方基础上,再加用磁石、牡蛎重镇浮越之虚阳而安神。诸药相合,使阴血足,阳气能入宅,患者安稳入睡。

 

        3.病案3

        许某某,女,51岁。初诊:2015年9月09日。患者于2015年5月发现左侧乳房有一肿块,就诊于某医院,确诊为“乳腺癌”,行“左乳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级,免疫组化结果提示:ER(-)、PR(-)、HER2(+)。患者乳腺癌术后第4周期化疗中,出现双下肢乏力,腰酸、腰痛、畏寒的症状,自觉左侧颈部及四肢发胀不适,指尖冷痛,偶伴恶心、呕吐、腹部胀满,食欲差,大便不畅,舌淡暗,苔少,脉滑,沉取无力。

        辨证:肝肾亏虚、气阴两虚

        治则: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黄芪 30g  北沙参 30g  生半夏 10g  当归 10g  白术 30g  杜仲 15g   续断 10g  桑寄生 15g  牛膝 30g  紫苏梗 10g  枳壳 10g   蜈蚣 2条  厚朴15g   赭石15g    砂仁10g   熟附子 5g  7剂,水煎服,1日1剂  二诊:上方连续服用7剂后,乏力、腹胀、恶心的症状明显改善,但出现心烦、烘热汗出症状,舌淡暗,苔白,脉弦细。在上方的基础上去附子、续断,加淡豆鼓10g、黄连3g、山萸肉30g。14剂,水煎服,1日1剂。三诊:患者心烦、烘热症状消失,继续门诊治疗,病情稳定,随诊至今。

        评析:患者为老年女性,乳腺癌术后,出现下肢乏力伴腰部酸痛、食欲差的临床症状,从肝为"罢极之本"、脾主四肢和化肉的生理特点分析,乏力应从肝、脾两脏论治,乳腺癌化疗后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症状,为脾胃之气受损,升降失调,运化失司。结合舌脉,辨证为肝肾亏虚、气阴两虚证,治当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中用大剂量黄芪配北沙参共为君药,以补气养阴,杜仲、续断、桑寄生、牛膝,滋补肝肾,共奏补益之功。当归滋养肝体,柔肝疏肝的同时配合白术理气健脾之药,健脾化湿效佳。浊气在上,则生腹胀,则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加厚朴配伍枳壳,升清阳降浊气,使得中焦气机复归于权衡,加赭石、砂仁和胃降逆止呕,腹胀自消。附子温阳通络、调理气机,改善患者恶寒症状。
        二诊,患者其余症状均改善,但出现心烦、烘热汗出类似更年期综合征阴虚内热的表现。在上方的基础上去附子、续断,加淡豆鼓清透郁热,使得邪气有出路,再配合黄连和山萸肉交通心肾,引火归元。服用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4.病案4

        叶某某,男,54岁。初诊:2017年4月13日。患者于2016年5月因“腹痛、解黑便1周余”在外院住院治疗,外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结肠癌”,随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结肠中分化腺癌,并多发淋巴结转移,术后口服希罗达6疗程治疗。2017年3月发现双肺转移。现要求中医药治疗。症见:疲倦,乏力,偶咳嗽,痰白量少,大便3日1次,便溏,小便调。胃纳差,睡眠一般,舌质淡暗有瘀斑,苔白厚腻,脉细涩。

        辨证:脾气亏虚,痰瘀互结

        治则:健脾利湿、化痰散结

        方药:生半夏10g  赤芍15g   土鳖虫5g   蜈蚣2条  甘草5g   厚朴15g  预知子15g   白术30g  党参15g   莪术15g   豆蔻5g    茯苓15g  郁金15g    僵蚕10g    紫苏叶10g    薏苡仁30g。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成形,胃纳睡眠有所改善,偶有咳嗽,痰白而少,无咽痒咽痛,舌淡暗有瘀斑,苔白,脉细涩。上方去紫苏叶10g、豆蔻10g、党参15g,加黄芪30g、砂仁5g。服14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精神体力好转,咳嗽咯痰较前减少,皮肤瘙痒,胃纳睡眠可,二便调,舌暗红有瘀斑,苔黄稍腻,脉细涩。上方去谷芽15g、豆蔻10g、合欢皮15g、砂仁5g,加茵陈15g、连翘15g、丹皮15g。服14剂,日一剂,水煎服。

        后患者坚持门诊治疗,以健脾利湿、化痰散结为法随证加减。复查胸部CT提示:“结肠癌术后双肺转移,肺部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肠镜示:“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炎”,生活质量较好。

        评析:该患者为肠癌术后双肺转移病人,病属晚期。考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气亏虚,痰湿内生,痰瘀毒胶结而成本病,辨证属脾气亏虚,痰瘀互结。首诊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扶正,生半夏、薏苡仁、豆蔻、砂仁等化痰祛湿散结,莪术、土鳖虫、蜈蚣、僵蚕、赤芍等化瘀通络。其中特别是重用白术与厚朴通腑,重用虫类药化瘀散结。二诊患者痰瘀之邪大减,症状改善,遂重用黄芪以扶正。三诊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遂加茵陈清热利湿,连翘、丹皮祛风活血。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王昌俊教授 “六腑以通为用” 、注重攻邪以安正的用药特点。患者经中医药辨证治理疗后临床症状改善,肿瘤得以控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病案5

        李某某,男,60岁。初诊:2015年8月20日。2015年5月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身目黄染,某医院查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异常升高,腹部CT示壶腹部占位,考虑为肝内胆管癌。因高龄,体质差,不能手术切除肿物。故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术后黄疸明显减轻。但一般情况差,消瘦,求治于中医。就诊时患者轮椅推入,皮肤、巩膜轻度黄染,面色晦暗,消瘦,乏力,偶有恶心,纳少,大便干。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

        辨证:脾气亏虚,痰湿阻遏

        治则:益气健脾,利湿退黄

        方药:党参15g   麦冬15g   枸杞子10g   白术30g  茵陈15g   法夏15g   枳壳10g   蛇舌草30g   厚朴15g   莪术15g   黄芪30g   薏苡仁30g   茯苓15g    鳖甲15g。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复诊时病情好转,大便变黄色,质软,黄疸较前减轻,进食量稍增加。舌质淡苔白腻,脉细。辨证及治则同前,守原方加苏梗10g,鸡内金15g、虎杖15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症状逐渐改善,食纳增加,精祌好转,体力上升,继续原方加减治疗,病情稳定。

        评析: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身体不佳,体质偏弱。发现壶腹部占位时己经为晚期,出现了梗阻性黄疸,行介入术后,黄疸减轻,但大便颜色仍未正常。初诊时老师诊其为黄疸,证属阴黄,治宜益气健脾,利湿退黄。方用茵陈清热利湿,为退黄之要药;薏苡仁、蛇舌草清热利湿,退黄保肝;厚朴、枳壳通腑泻下,使邪有去路;莪术、法夏鳖甲以软坚散结,加党参、黄芪以健脾益气。二诊时病情有好转,大便变黄色,质软,说明梗阻症状在进一步好转,进食量也稍增加。故上方加鸡内金、紫苏梗,继续加强健脾理气、改善食欲,加虎杖以加强清热解毒退黄,且虎杖亦可加强通腑泄下。三诊时患者一般状况继续改善,食纳增加,精神好转,体力上升,继续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利湿退黄为法,重在扶正调理,体质明显恢复,一般状况好转,生活质量提高。

 

        6.病案6

        李某,男,64岁。初诊:2016年11月6日。7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进食梗阻困难,特别是进食干硬食物时梗阻明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食道鳞状细胞癌,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现症见患者进食困难,每日进食少量流质饮食为主,消瘦,神疲乏力,口干舌燥,面色晦暗黧黑,恶心呕吐黏液较多,胸前剑突处疼痛不适,大便燥结,无力难解,5~7日一次,唇色发黑,舌质暗红少津,脉细弱无力,

        辨证:气阴亏虚,瘀血内结

        治则:养阴生津,调补脾胃,解毒散结

        方药:生地黄15g   沙参30g    桑叶10g    桃仁10g   石斛10g   太子参30g    白术30g    蜂房10g   大黄10g    当归5g    肉苁蓉30g    守宫10g   生半夏10g   甘草10g    浙贝母30g    厚朴15g。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进食梗阻困难稍减轻,口干舌燥改善,恶心呕吐减少,胸痛不适发作减少,大便较前易解,舌脉如前。考虑治疗有效,原方去大黄10g,加紫苏梗10g,砂仁10g以增强理气宽中,化痰散结之功,继续服用14剂。

        三诊:自诉梗阻感明显减轻,口干舌燥消失,纳食较前增多,可进食面条之类食物。

        评析:食道癌之所发,主要在于患者正气亏虚,不能内守,加之七情六淫失常、饮食失节,终致邪毒侵袭。癌毒盘踞于内,久结不去,耗气伤津,终至胃脘干枯,津液枯竭,正气衰败。此时治疗应以扶正补虚为主,解毒祛瘀为辅。药以生地黄、沙参、桑叶、石斛养阴生津,桃仁、守宫祛瘀通络,生半夏、浙贝母、蜂房解毒散结、太子参、白术补益脾胃。治疗过程中应时时应顾护胃气,“留得一份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断不可贪功冒进,徒呈其快,以致攻伐太过,伤及脾肾,动摇先后天之本,终致脾肾衰竭。

 

学术成就


        一、科研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发表的主要文章如下:


        (一)主要英文文献(按发表时间排序)

        1.Deng X, Li X, Guo X, et al.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promote tumor growth and sorafenib resistance by inducing FGF1 upregulation and fibrosis. Neoplasia. 2022;28:100788. doi:10.1016/j.neo.2022.100788.

        2.Guo X, Wang Z, Deng X, et al. Circular RNA CircITCH (has-circ-0001141)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rogression by sponging miR-184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Apr 9]. Cell Cycle. 2022;1-21. doi:10.1080/15384101.2022.2057633.

        3.Xie Y, Zhang Y, Wei X, et al. Jianpi Huayu Decoction Attenuates the Immunosuppressive Status of H22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Bearing Mice: By Targeting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Front Pharmacol. 2020;11:16. Published 2020 Feb 18. doi:10.3389/fphar.2020.00016.

        4.Huang Y, Zhou C, Wen H, et al. Jianpi-Huayu Formula Inhibits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Regulating Expression of miR-602, Which Targets the RASSF1A Gene. Integr Cancer Ther. 2020;19:1534735419900804. doi:10.1177/1534735419900804.

        5.Fan B, Li Y, Wen G, et al. Personalized Body Constitution Inquiry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J Healthc Eng. 2020;2020:8834465. Published 2020 Nov 12. doi:10.1155/2020/8834465.


        (二)主要中文文献(按发表时间排序)


        [1]余榕键,林举择,付婷婷,黄旭晖,谭为,陈小凯,王昌俊.王昌俊教授治疗老年中晚期肝癌患者经验撷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05):454-456.

        [2]于云红,谢炜,闵存云,丘伟中,王昌俊.“从肝论治”复方柴胡疏肝汤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难治性癫痫大鼠认知障碍及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12):2932-2937.

        [3]李雪艳,王昌俊.肝癌微环境对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06):1473-1476.

        [4]林举择,兰小和,余榕键,王昌俊.基于卫气营血-脏腑联合辨证体系治疗广东地区新冠肺炎的认识[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02):516-521.

        [5]郭璇,谭为,王昌俊.circRNA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10):2340-2343.

        [6]闵存云,兰小和,林举择,谭为,付婷婷,王昌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防治理论基础与思考[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01):131-135.

        [7]范宝超,黄旭晖,谭为,林举择,王昌俊.肿瘤舌象信息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05):1614-1618.

        [8]黄雅静,温惠红,兰小和,王昌俊.王昌俊三辨法治疗阴道癌医案1则[J].新中医,2020,52(02):199-201.

        [9]温惠红,欧阳学认,陈永旭,林泳欣,王昌俊.论中药应象[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2):1734-1736.

        [10]杜玉,黄旭晖,王昌俊,郭苇.PD-L2表达的研究及其在肝细胞癌中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9,19(12):1808-1810.

 

        二、学术专著

        (一)主编学术著作5部,具体如下:

        1.《陈治平学术精华与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2021,ISBN 978-7-5359-7296-5);

        2.《岭南老年脑病及五脏证治》(羊城晚报出版社,2017,ISBN 978-7-5543-0478-5);

        3.《岭南老年疑难危重病中西结合诊治》(羊城晚报出版社,2016,ISBN 978-7-5543-0342-9);

        4.《岭南名中医老年病诊治经验与基础研究》(羊城晚报出版社,2015,ISBN 978-7-5543-0224-8);

        5.《岭南老年病防治进展》(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ISBN 978-7-5359-5972-0).


        (二)副主编著作2部,具体如下:

        1.《实用中医内科临床方证》(广东科技出版社,2021,ISBN 978-7-5359-6816-6);

        2.《现代肿瘤治疗药物学》(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ISBN: 978-7-5062-5014-6);

        3.《肿瘤中医生物养生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ISBN:978-7-5359-5781-8)。

 

        三、课题项目


        主持及参与课题基金多项,其中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州市民生科技重大项目1项,具体如下:




微信截图_20220726120032.jpg

 

        四、科研奖项


        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奖项,其中包括:

        1.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证书号:[2008]1764;

        2.多学科融合提高肝癌疗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01年,证书号:2001-236。

 

        五、学术任职


        世界中医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党的工作小组副组长,老年病分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务副会长、肿瘤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肿瘤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委员、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副会长,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委员、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高评委;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江苏、江西、山东、四川、深圳等省市科技评审专家。《中药材》、《环球中医药》和《中国现代医生》等杂志编委。

        

附:跟师王昌俊教授医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