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介入治疗科】攻破介入手术难关 成功打通股动脉长段闭塞复杂病例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5-05-11

        近日,介入治疗科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救治了一例严重的左股动脉长段闭塞的高龄患者,打通一条“血路”,从而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出现的下肢坏疽,只能截肢的风险。

        82岁的刘婆婆可谓是患疾缠身——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持续性心房颤动、重度二尖瓣返流心脏瓣膜病、Ⅱ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更让刘婆婆困扰的是双下肢的麻痹和隐痛,这种症状在行走时加重,慢慢的由短距离的行走后跛行发展为静息性痹痛。病情延贻一年后,刘婆婆突然出现左下肢疼痛加剧、皮温下降、肤色苍白,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股动脉闭塞”, 转辗省内多家大医院,均因病变严重建议先保守治疗,再行外科手术。

        病情复杂,介入手术最佳

        不想动大手术的刘婆婆慕名来到永乐高ylg官网,介入治疗科陆骊工主任接诊后,初步分析了病情:患者年衰多病,患糖尿病多年,考虑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性狭窄。刘婆婆曾做过有冠心病支架植入术,还有心房颤动病,下肢疼痛症状短期加剧,考虑心房血栓脱落堵塞下肢血管。陆骊工主任根据患者病情,定为TASC-II C型(股-腘动脉长段狭窄、闭塞),传统治疗建议行血管旁路移植手术。

        刘婆婆入院治疗时,已经无法站立,左下肢足背动脉没有搏动,皮肤温度明显下降,如果病情再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下肢坏疽,最后只能行截肢处理。病情非常紧急,需马上处理。但考虑患者合并疾病多,机体代偿能力差,传统外科手术风险很高,为避免开放手术的创伤打击,可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打通闭塞动脉。

        在短时间的术前检查和准备后,刘婆婆被送入介入室,陆骊工主任亲自主刀行腔内介入手术。术中引入血管鞘后送导管于高位造影,左下肢动脉见多处充盈缺损,提示下肢血管多发性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股浅-股深动脉分叉处见血栓形成,考虑左侧股动脉血栓堵塞及血管硬化性闭塞,遂引入翻山鞘后于左侧股动脉-腘动脉放置血管支架2枚,再造影见下肢血流通畅情况较前明显好转。

        整个手术历时近2个小时,比普通的血管狭窄腔内成形术耗时多了差不多一倍。术后据陆主任分析,术中难点主要在于患者血管多发粥样斑块形成,且股-腘动脉闭塞段达15cm,而且动脉变形扭曲、病变段钙化严重,这会导致导管和导丝难以通过闭塞段,若术中操作不慎出现血栓脱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手术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导丝能否穿过病变进入远端真腔(?)。血管腔内介入手术疗效明显,仅是术后当晚,刘婆婆下肢疼痛缓解,第二天足部皮温回复温暖、足背动脉搏动恢复。经过后续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三天可站立行走并出院。


患者出院当天向陆骊工主任道谢

        摒弃传统,拓宽适应症

        据陆骊工主任介绍,外周动脉病变(peripheraI arteriaI disease,PAD)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常常会行走后疼痛,也称之为间歇性跛行,约四分之一外周动脉病变患者的病情延贻后,可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最终导致长段血管闭塞,此时由于下肢缺血加重表现为静息痛、足趾溃疡或坏疽等症状。

        针对外周动脉疾病(PAD)的诊断和治疗等问题,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制订了“PAD 的诊治规范”的全球性治疗指南。其中,由于对腔内介入操作要求极高且易引起血栓脱落等并发症,TASC-II C型和D型(股-腘动脉长段狭窄、闭塞)病变建议行传统外科手术,包括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旁路移植术。

        传统外科手术在临床中常面临许多困难,首先,由于血管病变范围广,无足够长度的理想自体静脉,如果改用人工血管,股-腘动脉转流术的中远期通畅率低。其次,股-腘动脉闭塞症常常累及膝下动脉,管壁钙化严重,对于此类患者施行血管旁路移植术,有较高的吻合口狭窄率。此外,周围动脉疾病患者常常合并冠心病等多脏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手术耐受力差,并发症和病死率高。而腔内治疗方法避免了全身麻醉和较大的手术创伤,降低了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率。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突破禁区,开始使用介入技术治疗C、D级病变。

介入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