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周宏灏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对成果进行鉴定
图2. 林曙光院长正在诊治心衰病人
图3. 余细勇主任带领实验人员分析研究结果
2009年8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隆重召开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会议暨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副省长宋海、佟星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得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钟世镇院士及其他奖项的获奖代表颁奖。黄华华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宋海作全省高新区工作报告,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主任李兴华作了《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报告》。2008年度共授予省科学技术奖288项,授予“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实践”项目为特等奖;授予“亚稳纳米材料生长与设计的物理基础”等27项成果为一等奖;授予89项成果为二等奖,171项成果为三等奖。永乐高ylg官网林曙光院长和余细勇主任共同主持的课题“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拮抗剂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荣获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炎和瓣膜性心脏病等许多主要心血管病的共同归宿。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临床治疗学的发展,一些常规性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趋势,而心力衰竭的发病、致残及致死率却在不断升高。据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为1.1%,农村人群心衰患病率为0.8%,据此推算,我国心衰患病人数超过1300万;心衰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死率高,5年存活率男性仅为25%,女性为38%,CHF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心衰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的治疗不仅涉及症状的改善,而且日益重视预防无症状的心功能不全恶化,控制心衰的进展和减少死亡率,治疗的目标包括改善心脏重构、神经内分泌紊乱、细胞因子活性、体液潴留和肾功能不全。有鉴于此,我们针对心衰的关键病理生理过程以及临床实践,开展了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拮抗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分子预警及治疗研究。
项目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31人,慢性心衰患者2392人),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的典型代表(βAR 和ATR)为研究靶点,以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为研究主线,从β 受体脱敏、心肌重构、炎性活化三个方面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为心衰的分子预警、分子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先后共承担国家、卫生部及省级科研课题8项,课题完成后取得了三个主要的创新性成果:
(1)心衰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心衰时β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体内循环内分泌调节紊乱与慢性炎症过程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与ACE2 的体内平衡系统失调,病变心血管组织的ACE2 和孤儿G 蛋白偶联受体APJ表达低下,继发的APJ 内源性配体Apelin水平增高,诱发促炎因子MIF的表达,加速了炎症过程。慢性炎症是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2)心衰动态监测的分子预警研究。首次发现人体循环淋巴细胞同时存在β1、β2、β3三种肾上腺素受体亚型,为心脏功能动态监测的替代窗口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发现RAAS的传递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H3单倍型与基线血压及ACEI疗效相关,RAAS通路基因的SNP和单倍型是动态监测的新型标志物。外周循环血液的新型标志物可作为心衰动态监测的窗口。
(3)心衰防治的分子治疗途径研究。课题研究了β阻滞剂对映体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立体选择性差异,发现卡维地洛R(+)-型对映体虽然其β受体阻滞活性较弱,但具有较强的拮抗心衰β受体脱敏和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能直接抑制钠通道内流;同时研究了基因治疗与干细胞治疗心衰的可行性,为心衰的防治探索了新的途径。分子治疗手段在慢性心衰的防治中极具潜力。
项目完成后,共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研究论文96篇,其中英文SCI论文16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合计为65.12,单篇论文的最高IF为9.85。论文总计被引用152次,他引126次。先后有13篇论文获奖,其中10 篇获全国性优秀论文奖,3 篇论文获全省优秀论文奖。课题执行期间,在广州举办或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7次,全省性学术会议5次,全国有10 多家大型医院或医学院校派人(共计38人次)前来学习相关技术或与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为成果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