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医学院的前身是汕头医专,1981年汕头市政府与李嘉诚先生共同建立汕头大学,医学院也随之成立。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近年来汕大医学院在科研上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突出表现在高水平的科研立项和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明显增多。该院连续三年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及<The Lancet>等杂志上发表文章,2004年SCI收录论文达58篇之多,SCI累计分值达148分,跃居全国高等院校前列,远远超过国内多所重点医学院。今年更有1篇论著在<Nature>上发表,这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医学界发表在该杂志上的第4篇论著,预计全年SCI收录论文将超过60篇。而该校的科研人员只有100余人,由此可见其科研力量是相当雄厚的。
为了解汕大医学院在科研管理上的经验,11月3日至4日,由林展翼处长带队,医教处蔡毅锋副处长、江飞舟科长一行三人进行了实地参观考查。受到医学院方面的热情接待,李玉光院长、廖列庆书记亲自接见,黄东阳常务副院长和科教处杨棉华处长等全程陪同,并就我们关注的问题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双方的座谈会中给予一一解答,使我们此行收获颇丰。
按照杨棉华处长的介绍,汕大医学院近几年科技腾飞的经验有四点:一、近些年学校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学术骨干队伍稳定。二、学校科研氛围和谐宽松,一切工作都围绕科教发展,科教工作开展井然有序。三、学校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创造了公平公开的竞争机会。四、整个管理体制强有效,科研过程实施全程管理。在项目立题阶段,科教处每年都组织科研人员对上一年国家项目(重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与不中标的原因进行剖析,分析每一年各类基金(计划)的项目指南;对申报项目进行细致的形式审查,确保项目不会因形式不合格而在第一关被筛除;对每个项目聘请院内、外专家进行反复修改,以提高项目的中标率;在项目实施阶段,定期召开进度报告会,并严格进行结题管理。在激励机制方面,医学院大胆提出科研致富的口号,对国家级课题以1:2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医学院1:1配套,李嘉诚基金会再加1:1的配套资金)。对国家级科技奖、SCI收录论文、职务专利等实行重奖制度,同时还设立了学期浮动奖、年度综合奖等多重奖励,奖励力度大,有效激励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深厚的学术氛围。
汕大医学院还发挥了博士和博士后的科研力量,对基金立项和SCI文章的发表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自2001年成为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以来,已招收113名博后进站工作,在博士后管理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研究方向上,他们鼓励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研究,鼓励联合攻关。由合作导师组成指导小组,对进站人员从课题开题到研究完成出站具体指导,认真履行导师职责。 进站人员要求在2个月内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接受考核与评估,并每年举行博士后论坛,相互交流经验。在出站管理上更为严格规范,出站人员必须至少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及国内发表1篇;或国家专利1项;或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1项(第一完成人),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这些硬性条件给合作导师及博后本人都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产生强劲动力,也是近年科研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
汕大医学院近年来的科技进步也得益于李嘉诚基金会雄厚的资金及其在国内外巨大的影响力,科研发展立足于“点”的突破,确立了“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流感病毒研究和食管癌、鼻咽癌研究三个“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例如引进已取得英国国籍的长江学者何韶衡教授,专门设立了面积达2000M2的长江学者实验室——变态反应性疾病实验室,基金会也为此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何教授本人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调配资金购置科研仪器及聘请科研人员,这与国外实验室管理模式接近,具有灵活的人事与财务制度。目前何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有博士20余人,另外还聘任了13名技术员进行科研辅助,已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性实验室。学院还利用基金会的影响,依托香港中文大学微生物系,建立了流感病毒研究室,抓住当今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研究,并投巨资建立了P3实验室,几篇高质量的文章均出自该实验室中。此外,还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开展粤东地区高发的食管癌的研究,研究起点高,一开始便具有很深的深度。在对以上几个实验室进行实地参观之后,我们最深的感受是,人才是科技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在这些实验室里,聚集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各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能独立开展工作,有一定建树。
医 教 处
二OO五年十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