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孩子为什么会忧虑

2012-12-27

文_尹平   医学心理学硕士

  一、 怕被遗弃

  孩子最担心的是怕得不到慈爱和被父母遗弃。父母千万不要用遗弃来吓唬孩子,不管是在开玩笑,还是在发怒的时候。比如,人们常常会在一些公共场所里,听到母亲对不听话的孩子大吼大叫:“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扔在这儿!”这样讲会引起孩子心灵深处,产生害怕被遗弃之感,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受害。为此,当孩子不听话而使你无法忍受时,最好是用手拉着他走,而不是用言语来威胁他。

  当有些事情迫使父母和孩子分离(如出差、生病住院等),必须在分离前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工作。较好的办法是和孩子玩一些相关的游戏,如“妈妈出差”的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出差的过程,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哭闹,常常悄悄离开,然后再让其他亲友告诉孩子真相,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 活动受到过多的干涉

  在许多家庭里,孩子由于缺少活动场所而感到不开心。狭窄的场地使孩子爬、跑、跳等活动不能开展,这些限制往往在孩子早期生活中就开始了。如禁止学走路的孩子上下楼梯,不让四五岁的孩子尽情地玩沙土等。

  另外、因为孩子没有熟练掌握独立生活的技巧,所以即使做一些简单的事,如系鞋带、扣扣子、开瓶子盖等,也都需要花较长的时间。而这时父母所能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就是耐心地等待,并可对事情的难度给予适当的评论:“穿鞋是不太容易的事”、“这种扣子很难扣”等,这样的评论对孩子很有帮助。如果他成功了他会满意地觉得自己处理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他失败了,他也会得到安慰,因为知道事情难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孩子都感受到了理解和支持,并因此而感到快乐。

  然而,有些父母认为办事必须讲求效率,并要求孩子也如此,这是不对的。讲求效率有时是幼儿的大敌。因为从孩子的感情上来讲,讲求效率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它将耗尽孩子的智慧,窒息孩子的兴趣,妨碍孩子的成长。而且,为了求快而干扰孩子活动的节奏,这会打乱孩子的思维,使孩子产生忧虑。

  明智的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应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放心大胆地进行各种活动。

  三、 父母不和

  父母吵架,受害最大的是孩子。不管吵架的原因是否和孩子有关,父母都会经常拿孩子来出气。有的父母甚至还会说:“要不是因为你不听话,爸爸妈妈也不会吵架的”。这会使孩子感到内疚和忧虑:为家庭受到威胁而忧虑,为自己是家庭不和的根源而内疚。

  在父母争吵中,父母双方常常会为了得到孩子的爱,而进行争夺,采用一些有害的手段,如贿赂、奉承、欺骗等。而孩子在家庭争吵中很难保持中立,他要么站在爸爸一边,要么站在妈妈一边。他有必要保护父母中的一方不受另一方伤害,并且有机会利用父母中的一方去对付另一方。这样长久下去,孩子的个性发展就会扭曲,会时常表现出一种带着忧虑感的“成熟”,这对他的发展有极大的危害。

  四、 因做错事怕父母责备

  每个孩子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这时他的心情会格外紧张、忧虑,害怕受到父母的责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的确经常指责孩子。如孩子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碰翻在桌子上,妈妈马上就大声叫嚷:“都这么大的人了,你总该知道怎样拿东西吧!叫你小心,小心!给你讲过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爸爸也许会说:“连杯子都拿不住,笨手笨脚的,我看你呀,将来也不会有出息!”孩子受到指责后自信心方面受到的损失,比那一杯牛奶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孩子做错了事,马上对他训斥是不合适的,如果要进行批评也应对事而不对人。

  其实,孩子能从小的过失中吸取许多有价值的教训。他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怎样区别哪些是令人不快、讨厌的过失,哪些是严重的大事,还能学到父母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语言。过分责备孩子,只会导致孩子遇事小心翼翼、缩手缩脚,总怕做错了,而愈怕却愈做错,愈做错则愈忧虑。

  五、 害怕死亡

  对于死亡,孩子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所见到的只是:不管自己如何痛哭、抗议,他所爱的人还是再也不会和他在一起了。这不仅动摇了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良好的愿望来影响事物的信心,而且使他感到自己无能,从而产生忧虑,以致他有时会问:“妈妈,我长大了会死吗?”“你们将来死了,还会爱我吗?”等等。

  有些父母试图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如当死人的事发生时,不告诉孩子真实的结果。其实,喜、怒、哀、乐在家庭生活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应该把孩子排斥在外。在失去亲人之后,应该让孩子随意表达自己的悲痛。当孩子能够为生命和爱的终结悲哀时,他的仁爱之心会进一步加深,他的品质会变得高尚起来。

  与孩子谈论死亡之类的事情,最好要简明、真实的告诉孩子:人死后不会再有痛苦,死去的人再也不能复生,也不会变成鬼魂,人老了自然会死亡。同时伴以亲昵的拥抱和慈祥的面容,孩子就会感到放心,从而消除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