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羊城晚报】空降“孤岛”的白衣战士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7-01

    “父母大人及吾兄:原谅孩儿不孝,不能侍奉膝下,请哥哥代我多多尽孝……”

  “如果我遭遇不幸,要好好照顾自己,如果孩子心理上承受不了,就告诉他爸爸出国读书去了……”

  这是5月18日凌晨,广东省援助四川灾区医疗队第一支队队长、永乐高ylg官网骨科副主任医师昌耘冰博士报名进入“孤岛”耿达乡前,给父母和妻儿写的遗书。遗书的纸质很粗,是他从已倒塌的映秀漩口中学的废墟中找到的学生作业本上撕下来的。

                         
  

    博士夜夜赴军营挑脚泡

  作为最早进入震中映秀镇的第一支川外医疗队,5月14日起,广东医疗队在映秀镇直升机机场附近设立医疗点,主要负责分检伤病员,重伤员由飞机运送到其他地方治疗,轻伤员就地处理。

  医疗队员在一个医疗点周转不开,昌耘冰很快将他带领的一支队分成四个小组巡回医疗,为刚刚从废墟中走出来的伤病员送医送药。

  进驻映秀镇的有400多名官兵,他们都是强行军走进映秀的,由于长时间步行,百分之五十的官兵脚上都起了水泡。在昌耘冰带领下,一支队的医护人员利用晚上的时间,到营地为他们挑脚泡,一晚上治疗100多人。战士及时得到治疗,很快恢复了战斗力。


  留下遗书进耿达乡救人

  5月17日晚,广东医疗队接到指挥部命令,要求抽调20人组成小分队,18日早晨徒步前往耿达乡进行救援。

  耿达是映秀和卧龙之间的一个乡,卫星定位距离映秀镇23公里,但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即使是熟悉地形的当地居民,翻山越岭都要走上三天三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耿达乡居民房屋大部分坍塌,通讯中断,通往外界的路因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而完全阻断,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永乐高ylg官网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曾少建的日记里,记下了这个医疗队员刻骨铭心的场面:“在没有灯光的夜里,昌队长站了出来说:‘我去,我们队三个人报名了!’”由于凶险未卜,决定步行进入耿达前,昌耘冰写下了前面的“遗书”。


  卫星电话打给羊城晚报

  “广东队走到哪里都是实在干事,很受老百姓欢迎。”昌耘冰在耿达通移动电话信号后,给羊城晚报记者发回的短信息:“在耿达的11个日夜,我们除了生活上由乡里提供两顿稀饭,连一瓶水都没拿过地方的。”

  “医疗队除了在耿达搞医疗,还兼职搞防疫,背上很重的药筒,进到废墟、猪圈、粪池消毒。当地老百姓非常欢迎广东医疗队下乡,每次围得水泄不通,除了看病,队员们还要宣传政策,安抚人心。”

  “热情的老百姓每次都留饭给我们,如果不是纪律,原本可以吃得很饱。村民还自发给我们送衣服换,送床垫被子,在这里体会到医生的崇高。”

  5月21日下午,羊城晚报记者第一次接到昌耘冰等9名耿达医疗小分队队员拨回的8分钟的卫星电话,当时小分队与映秀的广东医疗队指挥部失去联系已经整整四天,而卫星电话每天只能充一次电,通话大约10分钟,这个珍贵的电话打给羊城晚报,是希望通过记者代为联系前线同事,并向后方家属、各人所在医院报平安。5月23日下午,昌耘冰等用卫星电话与羊城晚报记者再次通电话,详细汇报了前线工作的情况。


  上山找病人坚持不抛弃

  耿达乡是汶川县最后一个没有救援部队到达的乡镇之一,由于地处山区,大多数村民都依山盖房,所以居住得比较分散。昌耘冰与几位队员商量:“如果我们在医疗点等病人来就医肯定人不多,有些重伤员也走不了这么远。走!上山找伤员。”

  昌耘冰和在耿达乡开展医疗工作的队员们,每天步行4个小时,巡回全乡3个村、17个生产队。大家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爬山,从早上8时出发工作到晚上10时才回到驻地。“帐篷漏偏逢连夜雨”,当地每晚仍有几十次余震,又湿又冷又饿的队员们晚上只能背靠背坐着打瞌睡。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小分队完成了对当地3000多名常住人员的医疗筛查工作:当地房屋全部倒塌,死亡60余人,接诊伤病员1500人次,现场完成急诊手术12台,转运危重伤员12名,遏制了腹泻、流感疫情蔓延。

  广东医疗小分队在耿达乡不仅“医病”,更要“医心”。5月24日清晨6时,昌耘冰在前线给羊城晚报记者发回一条短信息:“我们不但给居民看病,还负责处理尸体(喷洒消毒)和维持稳定工作———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村民只要看到有国家派来的医疗队,就知道党和政府没有把他们抛弃!”

                                                        文/本报记者 廖怀凌 图/孙炳刚 曾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