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中风”找上年轻人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3-10-30

        病房里,37岁的王新烟瘾犯了。他拿出一根烟闻了闻,又无奈放下。毕竟,这阵子他已经因为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付出了代价——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第一大原因。近日,由世界卒中组织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脑卒中发病或呈年轻化趋势,年轻人群(定义为55岁以下)的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增加。


        在永乐高ylg官网神经科医学博士张斌看来,中青年群体卒中的背后,暴露出的不仅是生活方式问题,更指向了疾病认知及健康意识的有待提升——


        这关系到,他们能不能及早识别中风风险,有效预防;更关系到在危险发生后,能否在“黄金急救时间”里寻求到正确的医疗帮助,将伤害降到最低。


        被忽视的“信号”


        中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王新都没意识到自己身体里发出的“预警信号”。


        十几天前,入秋的广东陆河夜晚,他与朋友在街边喝酒。这几乎是王新保持了十几年的日常——抽两包烟,喝三四两酒,玩到半夜三四点再回家睡觉。


        中风就是在这时发生的。烟雾缭绕中,酒气尚在他的喉咙间翻滚,颈部后侧方一阵撕裂般的剧烈疼痛突然就“袭击”了他。


        “应该是高血压的原因。”王新想着,得回家休息一下了。他刚起身,一个朋友就打趣道:“别怕!我每天血压180,都还能喝酒呢。”


        实际上,高血压也是王新两个月前为了献血才发现的。当时,工作人员给他现场测量血压,发现高压飙到了160mmhg以上,不符合献血标准,叮嘱他要去医院检查、监测。但王新没在意,只有在偶尔头晕时,会“蹭”一片家里老人的降压药来吃。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生活习惯等,都是中风的高危因素。”张斌说,90%的中风都能通过预防避免发生,比如定期监测血压、规律用药,戒烟限酒、健康饮食等,但年轻患者往往觉得自己身体机能好,对身体的变化并不知情,平时预防、筛查的意识很薄弱。


        10月24日,33岁的邓晓君突发中风。他从事手机维修行业,经常工作到半夜一两点。1年前,他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更换过心脏瓣膜。


        这类患者是中风高危人群。张斌表示,更换机械瓣后,瓣膜上容易长血栓,随血流动栓塞住脑血管,需要定期监测指标并长期、规律服用抗凝药。然而,部分患者意识不到严重性,出现漏服药物、监测不及时的情况,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中风风险“悄然逼近”。


        也有不少患者,明明是“20多岁的身体”,却有着“50岁的血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脑血管外科主治医生张冠华近期就接诊了一个这样的病例。他预测,如此年轻就中风,与长期熬夜和不良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


        日前,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上的报告——《减少全球脑卒中负担的实用性解决方案》指出,中青年群体糖尿病患病率和肥胖水平日益上升,如果计入人口老龄化因素,到2050年,脑卒中的总死亡率将上升约24%。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中风防控形势更为严峻。因此,提高预防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年轻时期。”张斌说,老年群体中风高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从年轻时开始就在不断累积“坏习惯”。如果在中青年阶段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年老时期的心脏、脑血管也会更健康。而一旦有过中风病史,再次中风的概率,将比别人高出9倍。


        赶在“黄金时间”就医


        中风之前,预防很重要;中风发生时,能否及早识别症状、及时就医,成为了影响预后的关键。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卒中死亡的超150万人,而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约75%丧失劳动能力,40%则是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中风发生后有一个黄金急救时间,即4.5小时内溶栓,8小时内取栓,恢复堵塞的血管血流,避免对脑组织造成进一步损害。”张斌说,“但很多人赶不上这个时间,成为了致残的关键因素。”


        那晚因脖子疼痛回到家后,王新吃了片降压药,就伴着痛感昏沉入睡了。凌晨三点钟,妻子发现王新的半边身子动弹不得了,脸色发青,嘴巴歪向一边,讲不出话来。他们连夜将他送去家附近的陆河县人民医院,才得知是中风。


        此时,距离王新出现中风的首个症状——颈动脉夹层撕裂导致血管闭塞,已经过去了5个小时,错过了“黄金急救时间”。当地县医院考虑到情况严重,连夜将王新转运至永乐高ylg官网治疗。


        目前,接受治疗后的王新虽能活动四肢,但出现了轻微的语言障碍,反应迟缓,“37岁还很年轻,身体机能肯定比老年人强。如果治疗能再及时一点,基本上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张斌说。


        前阵子张斌接诊的一位患者也是如此。他在出现走路不平衡、一侧肢体麻木时认为无大碍,坚持行走,不愿就医。直至有一天,他摔倒在地,呼吸困难,才来到医院。这时他的中风情况已然很严重。手术后,他的生命虽被挽回,但却落下永久偏瘫,再也站不起来了。


        “错过急救时间,根源在于人们对中风认知不足,识别不出症状。尤其是年轻人,认为中风是‘老年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张冠华说,临床上,许多中青年患者在首次出现症状时都并不在意,选择硬扛,直至拖到病情严重才被送来就医,耽误治疗时机。而如果能在出现症状时就立即寻求医疗救助,将会显著降低致残率。


        正在完善的“卒中急救地图”


        在中风防治中,医疗措施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减少全球脑卒中负担的实用性解决方案》指出,预防、急诊和康复治疗水平不足,以及服务覆盖不均衡等,均会加重中风防治负担。


        为了提高公众对中风的识别与认知,目前广东多家医院已有所行动。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正在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指导基层医院对当地的居民进行脑卒中疾病义诊及健康宣教,并开展长期规范化随访管理等。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通过宣教和筛查等多项举措,项目地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得到明显提升。


        有时,患者与“黄金急救时间”擦肩而过,也与距离有关。


        意识到自己中风后,邓晓君前往当地医院治疗,但考虑到他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情况较为复杂,当地医院将他转至省人民医院,错过了最佳溶栓和取栓时间。


        “不过,得益于转诊迅速,我们为他实行抗血栓、降血脂、改善脑细胞等药物治疗,以及开展支架手术后,目前恢复良好。如果再耽搁一点时间,可能就会落下残疾了。”张斌说。


        为了提高转诊的效率和救治及时性,广东多家医院都在开展脑卒中防治专科联盟建设,确保从其他医院转来的患者能够快速进入“绿色通道”,抵达后第一时间开展救治。


        “广东省卒中急救地图”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卒中急救地图是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卒中救治体系,包括对公众卒中防治知识的普及、院前急救、院内绿色通道等一站式卒中急救网络。


        自2019年起,省卫健委启动该项目建设,目前全省已实现卒中中心21个地市全覆盖,156家具备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都纳入了广东省卒中急救地图2.0版。


        在神经科专家们看来,卒中地图的建设,为急性期脑血管病救治建立了更为快速高效的模式。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立即拨打120求助,或是在急救时间窗内就近选择救治医院,将能最大限度地赢得黄金抢救时间,保证抢救质量。


        (文中王新、邓晓君为化名)


来源: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