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医院概况 > 省医往事

黄震东:为战胜风湿热奋斗一生

点击数: 审核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22-11-24

版头-2.jpg

 

        黄震东教授穿好衣服,带上装有听诊器的提包,又准备出门了。还是坐地铁去佛山,那里有名病人梁先生需要上门随诊。他和这名病人来往已有30多年,有来有往。有时是病人上门来,多数是他到病人那儿去,因为很多时候,病人的身体状况不适宜走动。


        第一次听说黄教授这事的人,一定会感到惊讶和感动,不单是为他30多年的一如既往,更为他到了90岁这个年纪还照旧坚持。这个年纪的人,在家都得有人好好照顾,而他竟然为了一个病人而来回奔波。事实上,黄震东在家里也要人照顾,他老伴已去世,独生儿子在国外,是一名乡亲在帮他打理家务,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但是只要梁先生需要随诊,他一定会上门去。除了惊讶和感动之外,内心由衷产生的是敬佩。


        梁先生患风湿性心脏病,换了人工心脏瓣膜,是20世纪80年代在永乐高ylg官网住院时换的。黄震东当时是心内科主任,所有住院的心脏病人,是否需要动手术,或换人工心脏瓣膜,都经他诊查后再决定。黄震东是在查房时认识梁先生的。


        彼时梁先生正值中年,本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他连正常的行走,有时也不能,因为心衰随时会导致心脏骤停,失去生命。他是名基层干部,事业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特强。他把黄震东主任看作救星。黄震东被梁先生祈求的语气和渴望的眼神所感染,他自己也有一位同样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同样是事业心很强,同他一样是心内科医生的妻子。


        “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全心全力治你的病,先换个人工心脏瓣膜吧。”黄震东说,他理解梁先生那么强的求生欲的内涵。从说这句话起,他们开始了数十年不寻常的医患之交。


        梁先生那么信赖和依仗黄震东,是因为黄震东的医术和知名度。他从旁人处知道,省里的大领导都找黄震东主任看病,据说有位省长还称赞过黄震东,说别人摸不到他的肝脏大小,是黄主任摸出来了。但梁先生当时并不知道穿着白大褂的心内科专家黄震东,还是一名“老革命”。


        1946年,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黄震东从广东来到了多事的北平,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里,他既是一名医学生,又是一个革命战士。194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边读书边开展地下党的革命活动,参与了组织“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七年后的1953年,他大学毕业,正值共和国急需党员专业人才,便留在了北京。他的妻子是他的同班同学,也是学心血管专业的。无奈的是,她得了风湿性心脏病,适应不了北方寒冷的气候。夫妻俩经组织批准,回到广州工作,分别被安排到永乐高ylg官网(以下简称“省医”)和当时的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在省医,黄震东先在普通内科,后转到心内科。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研所”)成立,他参与了组建并任副所长。作为有“老革命”的阅历,在政治上可靠的专家,黄震东成了为数不多的给高级首长看病的医生之一。


        从转到心内科开始,他一直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1978年,心研所成立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他又担任主任。可以说他大半生的事业,都围绕着一颗心脏展开,可谓“半生一心”。


        妻子的去世,是他后半生最大的遗憾,两个心脏病专家,最终却留不住其中一个的生命。


        妻子是在 2000 年去世的,终年71岁。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妻子在20世纪50年代就因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严重心衰,换了人工心脏瓣膜。她能历经将近50年,活过“古来稀”,与她自己是一名心血管病专家密切相关。要知道,风湿性心脏病人许多都未能活过壮年。医界公认,风湿性心脏病人一旦发展到严重心衰,心脏扩大,能存活五年的概率,只剩下50%了。


        久病的梁先生知道这些,所以他认为黄教授的夫人能活到 71 岁是很了不起的医疗成效。此时的他,换了人工心脏瓣膜已有十几年,可以说已经算幸运了,但他还想追求更大的幸运。


        他很真诚、很恭敬地感谢黄震东对自己的救治,很大胆、很真切地向黄震东说出自己心底之愿:希望黄教授以仁爱的医学之手,帮助他能活到黄夫人那样的寿龄。


        此前早已理解了梁先生求生欲的黄震东,此时被梁先生的直率请求撼动了。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换了心脏瓣膜的病人,好比一台换了核心部件的机器需要经常保养一样,时常回访随诊是必需的,而且谁也预料不到后果。他已经为梁先生随诊了十几年。面对着梁先生那充满祈求、充满希望、充满信任的眼光,他觉得自己不可以回绝。


        “我会继续尽力的,我们一起努力吧。”黄震东回答。


        一诺千金,因为这个承诺,黄震东延续着和梁先生的随诊关系,直到 2019年10月22日梁先生逝世。他们的共同努力目标也达到了,梁先生逝世时71岁,和黄夫人一样的寿龄。


        受到黄震东如此关照的,不止梁先生一个,在东莞还有一名这样经常得到黄震东随诊的病人。


        那时的黄震东一边给众多的病人治病,一边奔走在珠江三角洲的乡镇之间。他要做一件大事,他要为无数可能患上风湿性心脏病的人,将可能的不幸阻遏在青萍之末。


        因为妻子患风湿心的感同身受,黄震东回到广东便特别注意观察风湿心的发病动向和病例分布。他发现许多风湿心病人都很年轻,不少还是小学生。得了风湿心,未来的人生很痛苦,甚至很悲惨。心肌炎发作和心衰的威胁,将伴随他们一生,严重者不适宜结婚和工作。即使换了心脏瓣膜,也会像梁先生那样,一生与医药相随。


        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早就被医学界发现了。它是由风湿热引起的。人的咽部和心脏之间有一条通道,人如果患了风湿热,引发它的链球菌就会沿着这个通道入侵心脏,产生风湿性心脏病。所以说风湿热是风湿心的先导。预防风湿心的办法,似乎很简单,只要将链球菌杀死在入侵心脏之前就可以了。看似简单的办法,做起来却不简单。导致风湿心的风湿热,本身就是一种流行病。在风湿热发作之前,谁能预知自己的咽部已经感染上了链球菌?链球菌是会通过人的呼吸相互传染的,一个不知道自己已感染上链球菌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又会将它传染给周围的人。就这样,一个人的不幸会带来一大片人的不幸。如何有效遏制风湿心的发病和蔓延?关键在于预防,而难就难在预防!群体性初发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的预防,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列为世界难题。


        黄震东的奔走,正是为了开展预防风湿心的研究。


        1986年寒假后的开学季,地处珠江三角洲的番禺县大石镇中心小学,每天早上学生上学时间,校门口就来了几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每一个进入校门的学生,都被他们用同一句话询问:有没有感到咽部痛或不舒服?说“有”的学生,医生便拿一根棉签,在他的咽部沾点黏液,放进消毒试管里封起来,贴上标签带走。标签上记录着这名学生的班级、姓名。内行人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这是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黄震东.jpg


        这就是黄震东参与策划的一个防治风湿心的研究项目,策划者还有当时省医院长禤湘耀和饶栩栩主任。这个科研项目根据风湿心的发病机理,采取切断风湿热的传染源的办法,进行预防风湿心的实验。这首先要发现传染源,也就是感染细菌的个体,才有可能采取切断其传播途径的措施。他选择一所小学做研究调查基地,是针对风湿热发生的群体特征和传染方式的特点。根据观察研究,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最容易感染风湿热,在小学这个人群密集之地,更容易相互传染。这个群体同时又是处于防治风湿心的最关键年龄段,过了这个年龄段,再来谈防治,晚了!如果先前感染了风湿热,到这个时候,风湿心的形成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只能治,无可防。


        黄震东带着建立实验基地的设想,去找过增城、四会等地的卫生部门,却难形成共识。最后,基地落实在了番禺大石,是偶然,也有必然因素。黄震东曾下乡开展医疗服务,番禺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他给不少人看过病,口碑好。番禺卫生局对建立防治基地表示支持。


        本就和黄震东相熟的大石镇的一个主要领导听说了来意,半是玩笑半是希求地说:“好啊,你先把我侄儿的病治好再说。”其实,黄震东要在大石镇建立调查实验基地,在这位领导看来,是求之不得的事。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风湿热高发,省医的大专家来这里搞防治调查,哪有不欢迎的!一听到有病人,黄震东倒认真了,当即问:“他有什么问题?”领导答:“心脏老是不舒服,走路一动就喘气。”“你叫他来,我看看。”黄震东说。


        黄震东拿起随身带的听诊器,贴到领导侄儿胸口,认真听了好一会儿,立即诊断出是心脏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的。这病好处理,做个导管结扎手术就行了。


        ……


        中国南方最大的风湿热、风湿心流行病学调查基地,就这样在大石镇中心小学建立了。有了这个科研调查基地,也就有了后来省医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项目名称为“我国儿童青少年风湿热调查及群体性一级预防方法的建立”,获奖时间是2000年,是建院以来所获得的最高科研成果奖。在获国家奖之前,这个项目在1999年以“我国儿童及青少年初发风湿热流行病学研究”为题,被授予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将近20年之后,别人提起这个项目,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的黄震东说:“很简单的事,就是给那些学生的咽部做咽拭子培养,如果发现A组溶血性链球菌,就立即注射青霉素进行防治。哈 ! 就这样获奖了。”


        说得轻松,实际上何来轻松!根据课题的有关档案记载,这个科研项目被列入国家“七五”“八五”期间科技攻关课题,也就是说,这项研究工作,起码有两个五年计划的跨度。其间的付出可想而知。这个研究的具体工作,也是看似简单,实质烦琐复杂。使用的研究方法叫GASP监测筛选法,过程包括对调查对象挨个询问,取样培养,鉴定诊断,对症治疗,跟踪观察,效果分析,月度复检,每季测定,其后还要进行统计学处理。而且整个研究团队的人员,本身都负有正常医疗工作任务,科研调查实际上是额外挑上肩的担子。除了开始的大石镇,后来还在省内其他几个地方设立监测点,与大石基地预防风湿心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黄震东带领团队忙得不亦乐乎。有人问他:“有什么困难吗?”“有!”他答道,“就是缺钱。”确实!设备、药品、材料,化验,外出交流,业务协作,都要钱,而基地建立之初那么一点经费预算,根本无力支撑旷日持久的科研调查活动。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黄震东主持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关注,派了美国三位教授来指导工作。一番交往后,课题组和WHO结成了合作关系。趁一次与外国专家上京汇报的机会,黄震东向卫生部部长汇报了项目开展的情况,大着胆讲出项目缺乏资金的窘况。一项造福于祖国未来主人翁的研究,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实质性的支持,黄震东收获了陈敏章部长给项目追加75万元经费的批示。1993—1994年广东省风湿性心脏病的监测数据显示,番禺地区的发病率为零,而其他监测区的发病率分别是万分之6.88 到万分之8.48。这意味着,采用黄震东团队建立的GASP监测筛选法进行防治,风湿性心脏病在番禺的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已经绝迹。


        黄震东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与美国卫生部时任正、副部长专程来华参观,并题词祝贺黄震东研究团队在风湿热防治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黄震东和他的团队,在以他领衔、有12人署名的项目报告中自信地写道:“GASP 监测筛选法是解决当前群体性RF(风湿心脏病)一级预防最佳方案,效果确切,安全实用,既适用于我国,也适用于其他国家,应大力推广。”


        广东省和浙江、四川、重庆、湖北、吉林等五省市,全面推广了黄震东团队建立的这个风湿心预防方法。权威媒体则这样报道——


        “群体性风湿热的一级预防”,解决了群体性初发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预防的世界难题,使风湿热得以控制,风心病的发病率得以降低。其提出的预防方法,不仅简单,而且经济实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受到WHO的高度赞扬、认可与肯定。


        一个人一辈子能成就一件造福于社会的有意义的事,此生就无愧于人民了。黄震东就是这样的人,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做着维护大众心脏的事,用创造性的艰辛努力,为大众的心脏筑起了一道“健康防护墙”。

 

陆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