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完成高难度“杂交手术”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1-08-18

        近日,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成功施行手术与介入相结合的高难度“杂交手术”,救治一例复杂“肠系膜上动脉瘤”患者。

        来自深圳的梁先生1年多前,中上腹部隐痛不适,起初以为是肠胃不舒服引起,并未予以重视,便自己服用胃药治疗。开始时腹痛尚可缓解,但是症状反反复复出现,并逐渐转变为持续性疼痛,伴背部酸痛感,口服药物根本无法控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饱受腹痛折磨的梁先生遂到当地医院检查,然而结果着实让他吓了一跳,CT检查竟发现他肚子里长了一个“瘤”。这个“瘤子”叫肠系膜上动脉瘤,属于动脉扩张性病变,其直径达2.6cm(正常肠系膜上动脉直径约0.7cm),尽管不是真性肿瘤,但是危险性却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种肿瘤,随时可能造成肠道缺血坏死,瘤体破裂大出血死亡,危及生命,且手术治疗该病难度大,围手术期风险高,当地医生对此表示束手无策。梁先生便到广州,抱着一线希望找永乐高ylg官网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求医。

        在详细了解病情后,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行政主任彭林医师,马上为梁先生安排住院诊治,并组织科内血管医疗团队及永乐高ylg官网介入治疗科进行会诊。进一步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梁先生的肠系膜上动脉开口较宽且距瘤体距离短,其各分支血管均由瘤体发出,而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基于以上的解剖条件,单纯通过手术治疗均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并且可能引起术后各相关脏器缺血,及其腹腔内全部小肠及部分结肠得全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无疑使治疗变得更加的棘手。经过反复的术前评估和科室讨论之后,彭林主任最终决定为梁先生施行在国际上血管外科公认得难度大前沿技术——血管“杂交手术”,即开放手术+介入微创植入相结合进行治疗。

        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手术中,由彭林主任主刀,带领着科室的血管医疗团队对肠系膜上动脉的各分支血管逐条分离、阻断,然后进行人工血管搭桥吻合,顺利的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搭了“一座桥”,从而维持肠系膜上动脉属系内脏供血,避免小肠缺血坏死,并将动脉瘤远端结扎。随后,又在介入治疗科医师的紧密配合下,通过血管微创介入的方式对肠系膜上动脉行动脉瘤近端进行封堵器植入,封堵动脉瘤,从而达到根治目的。随着动脉瘤内封堵器的成功置入,肠道无缺血征象,手术宣告成功。


术前(红圈处为“动脉瘤”)


术后(红圈处为“封堵器”,蓝圈处为“人工血管桥”)

        术后,经过血甲疝外科医师和护士的治疗和护理,梁先生康复出院。经过随访,梁先生恢复良好,未再出现腹痛等不适症状,复查CT提示旁路血管血流通畅,瘤腔闭塞完全。

疾病小知识

        肠系膜上动脉是腹腔内最重要的血管之一,主要支配胰腺、十二指肠、全部小肠肠以及部分结肠的血液供应,而当血管局部出现不可逆性扩张超过正常直径的1/2就形成肠系膜上动脉瘤,由于分支血管多,容易导致肠全部缺血坏死,在此处行手术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难题。

        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该病最危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3%,一旦破裂病死率高达75%。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瘤的主要手段,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中上腹部顽固性疼痛患者可通过腹部B超或CT等进行筛查。由于肠系膜上动脉瘤可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脱落栓塞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因而多数学者主张不论瘤体大小均应行手术治疗,其难度在于解决肠道缺血的问题。由美国外科医生Debacky和Cooly于1949年首次对肠系膜上动脉瘤治疗取得成功,目前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瘤的方法主要包括瘤体近远端血管结扎、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介入下动脉瘤内栓塞和支架植入,难度较高的杂交手术等,而对于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仍取决于动脉瘤的局部解剖及分支血管、侧支循环等情况。

                                              文_血管甲状腺腹壁疝外科     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