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建副院长接受采访
先天性心脏病已经连续多年在京、沪、穗等省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的调查中位居所有出生缺陷的第一位。广东省每年约有112万新生儿出生,其中先心病患儿约8000~13500名,每年直接医疗费用4~5亿元,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治已经成为控制出生缺陷、降低儿童死亡刻不容缓的公共卫生问题,除不断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救治水平外,优生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形势严峻 广州地区成“重灾区”
《医师报》:目前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的现状和诊疗情况如何?
庄建教授: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是一种严重危害围产儿生存并增加婴儿死亡率的一类出生缺陷,以患儿出生时心脏存在单发或多发类型的结构、功能或位置异常为特征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构成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为主。
目前,国内监测及许多单位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该病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球每年约150万儿童出生时患有先心病。美国许多较大的儿童特护中心25%~30%的病床被先心病患儿占有。先天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导致新生儿及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构建先心病防控体系 产前筛查很必要
《医师报》:目前解决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严峻形势的出路何在?应当建立怎样合理、有效的防控模式和体系?
庄建教授:传统的先天性心脏病防治体系分为三级,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二级防治包括产前筛查、诊断和胎儿干预,三级治疗主要指内科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其自然病死率高。虽然我国近20年来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一些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且费用昂贵。同时,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可能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而确切病因不清,相关研究主要处于试验阶段,真正为临床医生所用还为时尚早。可见,在先天性心脏病防控体系中,二级防治至关重要,是我们现阶段的主攻目标,因此开展优生优育研究、广泛推广和普及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是从根本上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率的必要手段。
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筛查与诊断主要借助于超声心动图检查。上世纪80年代初,Allan等就报道了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产前筛查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常规,如美国有90%的孕妇在产前进行了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使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出生率显著降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展了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胎儿期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目前已成为成熟技术。在妊娠18周以上孕妇中施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确诊率高。随着广东省先心病监测防治网络的建立,由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对网络医院的医师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培训,开展了对大批具有先天性心脏病高危因素的孕妇产前筛查,继而对可疑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转诊到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施行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
目前建议以下六类高危孕妇能常规进行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1)高危妊娠或过期妊娠的孕妇。(2)妊娠前三个月有感染或服药史,尤其是因感冒或病毒性风疹用药者;有长期接触毒物及放射线史,例如从事化工行业者;患有血液病、内分泌病、结缔组织疾病、心血管疾病或遗传病;孕妇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3)孕妇有心内、心外畸形的不良生育史,有心脏病家族史;(4)其他检查已证实或怀疑胎儿有心内、心外畸形或染色体异常。(5)宫内发育异常,羊水过多或过少。(6)胎儿心率过快、过慢或节律不齐。
防控先心病 广州先行
《医师报》:广东省已成为全国先天性心脏病防控开展较早和较为成功的地区,近年都开展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未来将以何为突破口继续推进和深入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控事业?
庄建教授:广东省一直十分重视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治。2004年,永乐高ylg官网、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受广东省卫生厅委托,牵头建设成立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防治网络,对全省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等进行监控统计。2009年,再次受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的委托,牵头成立先天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全省各兄弟医院,整合多学科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单病种防治。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单病种出生缺陷防治为目的的专业委员会,真正整合了包括产科、儿科、心脏外科、遗传学、流行病学、影像学等相关学科,形成一体化的专家队伍,各学科一改以往在先心病治疗领域各自为政的局面,将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一起协作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系统防治,从事诸如建立和完善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监测网;开展孕期妇女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筛查与诊断;对新生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
通过上述努力,我们可以大规模地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大规模地推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超声诊断技术,形成新生儿期先心病的有效转诊网络,使产前-产后一站式治疗模式得以实现。
《医师报》记者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