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廖宁:国际多学科会诊为病人解难题,术后运动处方助康复加速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10-14

        每年十月是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宣传月。远离乳腺癌,“同心护她,聚力为爱”,是对女同胞最深情的祝福。国际知名乳腺癌诊疗专家、永乐高ylg官网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应广州日报健康有约邀请,再次主讲“名医大讲堂”乳腺癌防治微课专场。


        很多复杂乳癌病例病人把廖宁教授看成“最后的希望”,因为她的团队在推进精准医疗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是“周三见”的乳腺癌国际多学科会诊,为许多疑难病例找到诊疗“最优解”。今年,廖宁教授团队再放“大招”,研发出一套“乳腺疾病术后康复运动处方”,帮助乳腺疾病术后的病人加速康复。在这场微课上,廖宁教授团队成员也进行了示范展示。


微信图片_20221014145936.jpg


不用等到肿瘤长成“核桃大”!

仅有“绿豆大”就能查出来


        “乳腺癌长到多大,就能被发现?”近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团队在街头对年轻人进行了随机访问。


        “核桃大”“花生大”…… 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如果肿瘤病灶长成‘核桃大’才被发现,结合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分期,病情已经到了T2期以上。其实,我们可以做到更早地揪出肿瘤来。”廖宁教授表示,省医团队借助目前最先进的“鹰眼”乳腺超声检查,已经可以发现只有2-3个毫米大小的乳腺癌病灶,体积相当于绿豆大小。


        更早地发现“小肿瘤”,意味着更高的治愈机会。让更多的女性知道“绿豆大小的肿瘤也能被查出来”,在面对乳腺癌的攻击时获得更多的保护,正是廖宁和同事们不遗余力地向公众宣传“乳腺癌早筛早诊重要性”的原因。


        许多女性把完成乳房自检当成健康生活的“仪式感”。“乳房自检对于乳腺癌早诊有一定意义。”廖宁教授表示,正在洗澡后对镜进行乳房自检,观察双侧乳房对称,有无异常溢液。


        但只做到乳房自检,还不够。她建议,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筛查。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采取的筛查方案有区别:


        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推荐采用乳腺超声检查,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风险因素,则可以考虑采用核磁共振检查;


        4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乳腺超声检查联合乳腺钼靶检查。


揭秘“国际MDT会诊”:

合力为7岁乳癌病人“解题”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治疗最早迈入“精准医疗”时代,也拥有着最丰富、最给力的抗癌武器库: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近年来,打破门户之见,集各学科之长的多学科诊疗(MDT),为乳腺癌病人提供了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廖宁团队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将DIEP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生物补片辅助的胸大肌前假体植入等复杂手术“常规化”,在乳腺外科技术不断精进“上新”的同时,汇聚省医乳腺外科、内科、放射科、影像科、康复科、病理科以及儿童肿瘤科等学科力量,合力为复杂病例“解题”,帮助病人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对于一些在国内外罕见的疑难病例,我们还联合了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外专家,逢周三晚六点到八点在线上举行国际乳腺癌多学科会诊,帮病人找到诊疗的‘最优解’。”廖宁教授介绍,在最近一次的“周三见”国际乳腺癌多学科会诊上,一个极为罕见的神经分泌性乳腺癌(幼年性乳腺癌)病例引发国内外专家的热烈讨论。


        病人只有7岁。很多人以为乳腺癌是成年人的专利,而神经分泌性乳腺癌却“青睐”儿童。据文献检索显示,迄今全球仅报告了89例同类病例。在当晚的会诊中,专家们建议采用基因组学的检查来排除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的影响,希望能为这个年幼的生命找到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案。


        由廖宁教授发起的这个“周三见”平台,汇聚了全球乳腺癌临床指南的制定者、三阴乳腺癌顶级专家等全球乳腺癌领域的“大咖”。为了参与这一全球连线的多学科会诊,国外专家要在当地时间清晨五点起床上线,为中国疑难病例进行公益会诊。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获悉,每周一和周三的上午,到廖宁教授门诊就诊的病人可以申请参与“周三见”,目前受益病人范围已扩大到粤港澳大湾区。廖宁教授团队还在永乐高ylg官网“互联网医院”开设了团队门诊,方便外地病人或暂时不便到门诊就诊的病人在线咨询。


        近年来,在广东省卫健委和省医学会的指导下,以永乐高ylg官网为龙头的“广东省诊疗一体化项目”已有47家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加入。该项目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工具,致力于推动全省规范化、同质化、一体化诊疗服务。省医乳癌团队通过建立规范的乳腺癌筛查、诊断、治疗流程和质控标准,带动广东省内的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乳腺癌诊疗水平,让病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康复运动处方”助力:

为乳腺术后康复加速


        乳腺癌的治疗不是“光靠医生护士就行”。其实,每位病人都是自己的治疗团队中的一员,要听从医生的嘱咐,在手术后积极进行康复,而运动是重要的一环。但究竟哪些运动对于个体的康复更有帮助,许多人对此“蒙查查”。


        “对乳腺癌病人,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康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该如何帮助病人精准、高效地进行体能康复,从而更快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这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想为病人做的事情。”廖宁教授介绍,该团队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确定了哪些动作有助于加速术后康复,推出“乳腺康复运动处方”,并制作成一系列短视频,方便病人对照练习。这些动作实用、易学——


开合跳(深蹲开合跳):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12.jpg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16.jpg


开脚跳(弓步屈膝髋部屈伸):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22.jpg


坐姿侧拉伸: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27.jpg


单臂绕环(站姿扶倚肩部画圈):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30.jpg


胸部拉伸(双手背扣扩胸):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33.jpg


蹲跳(箭步蹲):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37.jpg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41.jpg


        廖宁教授提醒,“乳腺康复运动处方”包括一系列动作,需进行个性化定制。门诊医生接诊后,先评估病人的个体状态,再开具“运动处方”。根据处方练习两周后,再依据运动生理学的自感劳累率(RPE)等指标评估练习效果,据此调整“运动处方”的动作构成。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52.jpg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获悉,通过对佩戴智能手环的95位乳腺癌术后康复者为期一年的追踪,廖宁团队发现,在按照上述“运动处方”进行一年的运动干预后,参与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包括身体敏捷性和平衡性、有氧耐力、下半身柔韧性等体能得到明显改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临床医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


        利用智能手环和个性化运动处方促进乳腺癌幸存者健康结局:一项可行性研究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659.jpg


        论文标题中文翻译:利用智能手环和个性化运动处方促进乳腺癌幸存者健康结局:一项可行性研究


遇挫折莫独自emo

应提升“快乐激素”


        廖宁教授建议每个女性都应结合工作生活和喜好,为自己“定制”一套健康生活方案。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不要过饱过饥,少吃或不吃宵夜,定期适量锻炼,每周保持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不少年轻人把熬夜当成“人生必修课”,然而无论是为了生计还是为了玩乐,熬夜都是下下策。


        “熬夜之后,第二天其实是很难补眠的。”廖宁教授表示,由于人体固有的“生物钟”昼夜节律被扰乱,免疫系统的工作规律也随之被破坏了,如果有不得不加班完成的工作,当“晚睡加班”和“早起加班”必须二选一时,“不妨选择早睡,而在第二天四五点钟起床完成工作。”


        “人生难免遇坎坷,当生活或情感遭受重大挫折时,女性容易陷入悲伤等负面情绪的困扰,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发生乳腺肿瘤的风险随之增加。”廖宁教授分享了自己面对情绪困扰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21014150715.jpg


        她建议,女性朋友不要独自“emo”(即忧郁、伤感),而要积极冲破情绪的藩篱。“我们要努力向前看,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通过转移注意力,尽可能提升身体内‘快乐激素’也就是内啡肽和催产激素的水平,这样有助于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长期奋战在乳腺癌诊疗科研一线的廖宁教授,有一个心愿——


        愿每位女性不再被乳腺癌“偷袭”,自青少年时代起就构筑起“防线”;


        从乳房开始发育到生育第一胎期间,重视乳腺健康,远离可致癌的风险因素;


        步入中老年之后,警惕乳腺癌发生的早期预警信号,实现“早筛早诊早治”……


        在人类与肿瘤的持久战中,愿乳腺癌成为第一个真正被驯服的恶性肿瘤,让每一位女性能够淡定地面对它,无须惊慌害怕。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